|
10月20日下午,本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开天辟地”课程的十多位同学在565net必赢客户端李瑊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渔阳里,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党史重地,开展“行走的课堂”。李老师在“历史的现场”,边走边讲,为大家开设了一场别具特色的党史“大思政课”。 南昌路100弄2号,门口悬挂的铭牌上写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显示昔日的老渔阳里2号在中共党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920年,陈独秀在李大钊的护送下来到上海,在3月寓居老渔阳里2号,着手筹备建党工作。与此同时,《新青年》编辑部亦随陈独秀的到来而迁至老渔阳里2号,随着《劳动界》《共产党》等刊物的创办,这里成为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传播阵地。正是在这里,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应运而生,确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名称,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在当年的《新青年》编辑部徜徉徘徊,了解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诞生的曲折历程,深切感受建党先驱们为筹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随后,李瑊老师引领同学们前往淮海中路567弄,深入体会和学习建团先驱们的革命历程。 淮海中路567弄,昔日的新渔阳里6号,现在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承载着中国青年团的成立和发展的记忆。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是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1921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委会中央机关即设于渔阳里6号,俞秀松担任团中央书记。为了培养党团干部,同时确保党团工作的隐蔽性,1920年9月,党组织在新渔阳里6号创办了外国语学社,该学社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早的培养青年干部的教育机构。 在这里,同学们知晓了杨明斋、李汉俊、俞秀松等人为建团做出的贡献,了解了从外国语学社走出来的一批有志青年,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如何在革命的熔炉中锻炼成长。纪念馆内还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点。 在参观过程中,李瑊老师一再提出,让大家感觉一下,亲临历史现场聆听和体验,与在教室听课的别样之处。她说,身临其境,更能体悟到历史的鲜活与丰富,正是在这里,陈独秀与毛泽东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在这里,革命先辈们庄严宣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石库门建筑,承载着中国党史和革命史上的宝贵历史记忆。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历史、触摸历史,使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同学们仔细观看了馆内展陈的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聆听了讲解员的详细讲述,仿佛穿越历史时空,与当年的“90”后、“00”后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受到了精神的洗礼。通过一天的学习,大家深有感触,也颇受教益,进一步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斗的信念。 心得感悟: 在新渔阳里,由讲解员带领我们追忆中国青年团的创始与发展。伟人们的英姿时隔多年仍栩栩如生镌刻在新渔阳里。我们一面读着他们的往事,一面震撼于当时学生的先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即使在外国语学社的生活环境艰苦,政治环境风声鹤唳,他们仍紧紧捍卫革命旗帜,向着信念无畏前进。在此,除却有名之士,也了解认识了很多不知名的革命烈士,他们默默为革命奉献了自己,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选修“开天辟地”本科生周莉雅 今日,我有幸参与《开天辟地》的行走课堂感受历史的痕迹,与历史上的人与事产生某种共鸣。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就是陈独秀故居里,我感受着当年的多少革命先驱在这里工作,拜访留下的足迹,了解了当年作为建党前筹备活动的中心点所承担的事情。不知道就在我们参观的一个小时里,当年又有几人来见了陈独秀这位领袖,又有几篇文章从这里写出,又有几份命令从这里发出? 当下青年应当如何自居,如何建设国家?我想这才是当我们参观完后值得更深入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选修“开天辟地”本科生韩琪昌 在《新青年》旧址,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这里曾是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们传播新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站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激昂的辩论声,看到那些热血沸腾的青年们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身影。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我看着那些珍贵的照片、文物和史料,我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所感动。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选修“开天辟地”本科生朱弘嘉 供稿:杨芯懿 拍摄:黄媛杰 |
上一条:565net必赢客户端青年教师联谊会“九九沙龙”第136期顺利举行
下一条:香港浸会大学-565net必赢客户端联合哲学研讨会(第7期)顺利举办